首页
首页 > 名师专栏 > > 详情

失传2000多年 “扁鹊医书”重现天日 百多个医方如今仍在用

2023-08-24 06:44:02来源:南方都市报

竹简上多次出现“敝昔曰”的字样,而“敝昔”就是扁鹊。

“天回医简”内容复原图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天回医简”出土时的状态。 新华社发

木胎髹漆经脉人像,与“天回医简”构成经脉医学理论体系。

失传2000多年的“扁鹊医书”找到了,药方子还能用。

短短200多字的《扁鹊见蔡桓公》让我们见识了扁鹊医术的高明,作为中国医家鼻祖,扁鹊开创了望闻问切、辨病论治医学体系。

2012年,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930支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“天回医简”。专家发现医简中多次出现的“敝昔”就是扁鹊,“天回医简”为扁鹊、仓公所传医书。经过十多年修复、研究,整理出“天回医简”2万余字,8部医书,其中记载的诊断手法、结论以及相对应的治法、方药,在后世广为流传。

证实为扁鹊、仓公所传医书  

这批汉代竹简是从成都市地铁建设中发现的汉墓出土的。2012年,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,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,其中三号墓发现大量医学竹简,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“天回医简”,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(xiū)漆经脉人像。

医书在医简的整理、修复过程中,多次出现“敝昔曰”的字样。在查阅西汉早期文献后,专家们发现“敝昔”就是扁鹊,而医简中所述“五色脉诊”也正是扁鹊所创,是后世公认的中医脉诊学的理论基石。

专家们判断,医简的年代约为秦末汉初,根据医简当中极具特色的齐国方言推断,天回医简确为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中记载的扁鹊、仓公所传之医书,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,成为最重要的医学考古发现之一。  

8部医书构成系统医学体系  

这批竹简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,残破散乱,像面条一样软。从考古发掘、文物修复,到研究整理出版,历经十余年。

考古学家、中医药学专家、文物保护修复专家组成的整理组结合竹简形制、堆叠状况、字体差异、简文内容等,并摹仿古人制作简书流程,解决竹简编联、释文等重点难点问题,经整理拼接后,得到930支医简,2万余汉字,兼见篆隶、古隶及隶书。

由于竹简数量众多,修复工作耗时漫长,目前只有116枚简牍完成了保护修复工作,成都博物馆在展32枚。

目前“天回医简”被整理为8部医书,涉及医学理论、治法、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,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。  

2000多年前已有理论和临床体系  

扁鹊是我国第一位被正史立传的医家,然而由于医书失传,他的医术已久不可考。天回医简的出土让扁鹊的医学经典得以重见天日。

“天回医简”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、体系最完整、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,证明2000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。

经研究发现,这批医学竹简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内容最丰富、体系最完整、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。

历经十余年,中国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联手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了“扁鹊医书”。今年4月,经研究整理而成的“天回医简”正式出版。

“天回医简”主编、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,“天回医简”中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在当今依然具有价值,希望通过对“天回医简”的系统性研究,推动中国中医药理论创新,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,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。

亮点

“天回医简”整理的8部医书都有啥

2000多年前的医书今天还有用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
“天回医简”930支竹简,2万余字整理出8部医书,分别为《脉书·上经》《脉书·下经》《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》《犮(bá)理》《刺数》《治六十病和齐汤法》《经脉》《疗马书》,内容涉及经络、脏腑针灸、汤药等医学知识领域,首次系统论述了中医脉诊原理,开了望闻问切、辨病论治之先河,是同历史时期最大篇幅中医理论与实践著作,其诊断手法、结论以及相对应的治法、方药在后世仍广为流传。大名鼎鼎的《伤寒杂病论》都得算它“后辈”。

8部书体现了整个医学体系,从理论到实践。    

《脉书·上经》:解释针灸治病原理

《脉书·上经》是最重要的,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考古发现的医学至尊经典。《脉书·上经》第一句话就是“敝昔曰,五臧(藏)九徼(窍)十二节,皆鼌(朝)于气”,奠定后世脉诊学的理论基石,解释了针灸为什么能治病的原理。

这部书在后世的《黄帝内经》里有记载。专家介绍,《黄帝内经》不是“经”而是解经之书,相当于老师教学生的讲稿,而这个“经”就是“天回医简”。

在成书时间上,“天回医简”早于《黄帝内经》二百余年,在内容和形式上,在“天回医简”中往往一句话就在《黄帝内经》中演绎成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。

比如,《脉书·上经》主要讲的是“通天”,其中提到“五臧(藏)九徼(窍)十二节,皆鼌(朝)于气”。朝于气,就是人的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相通。这是已经失传的重要医学理论,可以解释针灸治病的文化根脉。

《脉书·下经》主要讲疾病变化,一类是以十二经脉为基础的疾病分类变化,一类是以风、痹等三十余种疾病的分类变化,这在《黄帝内经》中被解释为数十篇。   

《治六十病和齐汤法》:106个医方多数为现代沿用

《治六十病和齐汤法》就是今天所说的中医方剂。经过研究以后,专家发现这部书的106个医方,它主要记载描述的是怎么做药,也就是说早在2000多年以前,中医就有成方在使用。其中,这些医方绝大多数药物配伍仍为现代医家沿用。

另外,《治六十病和齐汤法》中的治疝方与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仲景桂枝汤只有谷与甘草之别,据此可以窥见仲景桂枝汤的来源。

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说:“它一下子就推动了我们对中医和我们中华文化研究的一股热情。我相信也是通过对‘天回医简’的研究,能够进一步追溯医学的文化根脉、医学的来源。”

◎ 小档案 ◎

扁鹊

扁鹊(公元前407年-公元前310年),渤海郡郸(今河北任丘)人。战国时期医学家,中医利用切脉诊断的创始人,是我国第一位被正史立传的医家。《史记》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。

《扁鹊见蔡桓公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,讲述蔡桓公讳疾忌医,最后病入骨髓、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。  

仓公

仓公为西汉时期神医,与扁鹊的医学体系一脉相承。仓公一般指淳于意(公元前215年—约公元前140年),西汉临淄人,曾任齐太仓令,辨证审脉,治病多验。曾从公孙光学医,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、扁鹊脉书。《史记》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,称为“诊籍”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。

延伸

髹(xiū)漆经脉人像

与“天回医简”构成经脉医学理论体系

和“天回医简”一同出土的完整髹(xiū)漆经脉人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、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,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,对研究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人像高约14厘米,其头面、四肢、关节、胸腹、腰背处镌刻约有111个点和“心、肺、肝、胃、肾”等20个铭文。体表有彩绘经脉线11条、刻画经脉线12条,另有“间别脉”40余条,纵横交错,遍布全身。这111个点在医简中称作“脉口”或“气口”,这就是后来的“腧穴”。

髹漆经脉人像就像是揭秘古代中医经脉理论与应用的一把“钥匙”,与“天回医简”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,揭示出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脉医学理论体系。

为何扁鹊医书从山东到了四川?

可能被仓公淳于意的学生带到成都

为何原本在山东的扁鹊医书会来到四川?司马迁笔下名医著作重见天日,这中间有怎样的历史线条?

“我们判断这批医简可能被仓公的学生——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墓主带到了成都。”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,山东一带的医学是经脉医学,而同属这一支的另一位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,就在当时齐国担任太仓长。司马迁认为扁鹊和仓公的医学一脉相承,才在《史记》中将二人合并立传。彼时,汉景帝时文翁治蜀,十分开明,很多外地学人纷纷入川,墓主来蓉,可能就是文化交流的结果。

柳长华说,天回汉墓墓主带来的这些医简,是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。“他到四川以后把这些医术教给了谁,不得而知,但是也有可能是教给了李柱国。”李柱国是汉成帝时的御医,史家认为是我国校勘医书第一人,相传祖籍四川盐亭。到了王莽之乱后,李柱国从此消失。然而不久后的蜀中绵阳一带,有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涪翁,他是继扁鹊、仓公之后,最先见于正史文献记载的一位针灸先贤,著有《针经》《诊脉法》等经典。柳长华根据史料推测,涪翁可能就是李柱国。

这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历史链条——天回汉墓墓主将仓公医学传给李柱国,李柱国校勘医书中也有仓公著作,并最后将其传给弟子程高,再传给了徒孙郭玉,扁鹊医学就此在四川发扬光大……

整合 易福红

文/图 来源 新华社 央视 四川日报 四川发布 成都日报等

标签:

上一篇:刚刚,央行宣布!下降10个基点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资源

课程

清风论金:黄金三底企稳收阳,日内1893上多看反抽调整